hahabet
ENGLISH

hahabet新闻

232025-05
2025-05-23

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大讲堂】江作苏:作为人的存在的传播伦理

本新闻来源:hahabet

5月22日下午14:30,“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大讲堂”系列讲座2025年第2期在学院三楼报告厅举行。湖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文化传播院经理江作苏教授主讲“作为人的存在的传播伦理”。新闻学系主任王敏副教授主持,本硕博员工100余人参加。

江老师的讲座主要分为“伦理担当的理论意义”“担当定义意识与内涵”“新闻报道中亲身经历的伦理担当的真实故事”“担当意识在未来新闻报道中发展趋势”“总结与展望”五个部分,围绕新闻伦理、担当意识及行业发展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探讨,为新闻学子带来启迪与思考。

一、伦理担当的理论意义

讲座伊始,江老师以“回应时代叩问”为切入点,深刻指出作为新文科改革试点,新闻学院正处于关键变革期,必须推进一场系统性、全方位的改革:既要打破传统学科壁垒,实现本研培养体系的贯通融合;又要积极拥抱AI技术,重构人才培养模式,以此回应时代的深刻叩问。江老师首先结合自己的新闻实践经历讲述了“旋转门”概念,与大家分享在不同角色下看到的风景以及穿梭其中的深刻体会。接着,从新闻本质理论出发,江老师带领大家回顾了四种新闻本质理论:陆定一的新闻传递说、詹姆斯·凯瑞的新闻仪式说、哈贝马斯的新闻沟通说以及新闻AI说。

江老师强调,当前新闻学呈现出两个新走向:“一是无限接近技术,二是传播理论无限接近于人学,特别是伦理学”,同学们在专业学习中既要深耕专业知识、掌握技术工具,更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,始终相信并锤炼自己的观察力与判断力,以此在快速变革的传媒生态中把握方向、坚守价值。

为深化这一观点,他以青年毛泽东研读《伦理学》后撰写《心之力》的经典案例,生动展现了伦理学对个人思想塑造和价值观养成的深远影响。这一历史参照,不仅深化了理论阐释,更启发现场师生对新闻伦理价值的深入思考。

二、担当定义意识的内涵与实现

在这一部分,江老师指出,明确担当意识的定义与内涵,对新闻工作者至关重要。

首先,担当意识是指媒体在新闻报道中积极承担责任,勇于面对挑战,坚守新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精神品质。其内涵包括坚守真实性原则、秉持客观公正立场、传递正能量、引导社会舆论等多个方面。

其次,担当体现在对所认同伦理的行为外化。在新闻报道中,担当意识有着多方面的体现。在重大事件报道时,媒体应迅速反应,深入现场,为公众传递第一手资料,提供准确、全面的信息;在舆论监督方面,媒体要勇于揭露社会丑恶现象,维护社会公平正义,推动问题的解决;在传播正能量过程中,媒体需大力宣传先进典型,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。

他指出,担当意识是媒体公信力的重要组成部分,只有具备担当意识的媒体,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和尊重。在新媒体时代,媒体更应不断创新传播方式,加强与公众的互动,提升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可读性,进一步增强自身的公信力和影响力。

紧接着,他通过五个新闻实践案例,生动诠释了新闻工作者应当秉持的伦理担当——价值担当、责任担当、道德担当、风险担当、良心担当,为师生们带来一场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精彩分享。

三、担当意识在未来新闻报道中发展趋势

江老师特别指出,展望未来,担当意识在新闻报道中呈现出一系列重要发展趋势。

首先,数字时代凸显新闻伦理新要求。伦理学作为新闻传播的重要基石,不仅为行业提供道德准则,更成为新闻工作者判断是非、指导实践的关键标尺。在信息爆炸的当下,强化伦理意识和责任感是确保报道真实公正的根本保障。

其次,全球化语境催生国际传播新使命。一方面要通过深化国际媒体合作,提升报道时效与深度;另一方面要立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,打造具有跨文化影响力的新闻品牌,以共同伦理观增强报道公信力。

江老师还提到,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对新闻行业产生的深远影响: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数据采集、整理和分析,能够提高新闻报道的效率和准确性;借助人工智能开发新的新闻报道领域,如数据新闻、智能写作等,可为受众提供更多元化的新闻产品;通过人工智能对数据的分析挖掘,还能为新闻报道提供更客观、准确的数据支持,增强新闻报道的客观性。

但是,在应用过程中,新闻工作者也要警惕技术带来的潜在问题,坚守伦理底线。

四、总结与展望

在讲座总结环节,江老师直面当前新闻行业面临的严峻挑战:虚假新闻泛滥导致新闻真实性、媒体公信力受损,伦理问题频发造成媒体公信力下降。对此,他提出三大应对之策:强化新闻真实性核查机制、深化新闻伦理体系建设、推动行业自律机制完善。

江老师特别援引马克思主义伦理观强调,在马克思那里,不存在固定的伦理原则,新闻工作者应当掌握的是“理解和批判伦理道德问题的世界观与方法论”“既要讲好故事,更要传递思想内核。”他以自己持续10年在《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》的“江边论道”专栏实践为例,阐释了“伦理作为无形尺度”的深刻意义。他强调,无论是传统报道还是AI生成内容,中国故事的神韵都源自新闻人的伦理坚守,这需要新老新闻工作者持续探索与实践。

讲座同学聆听讲座


江老师分享完后,现场提问气氛热烈。他就新闻伦理的当代挑战与实践担当等话题与同学们展开深入交流。针对同学提问——“面对危险时新闻工作者应秉持怎样的操守”,江老师指出,作为记者秉持责任与担当,坚守岗位是本能选择,遵循契约精神,新闻工作者要有面对极端场景考验的精神准备和伦理坚守意识。关于“采访对象不配合时该如何开展采访”,江老师指出,在实际新闻工作中,记者并非单打独斗,往往有明确分工,但随机新闻事件众多,这就要求记者与潜在采访对象保持长期联系,并具备的社会活动能力和敏锐新闻意识。对于“如何提升文学素养并写出高质量文字”的问题,江老师称,既要通过多读书储备理论知识,不断提升认知的高度和深度,也要深入生活、扎根实践,关注社会百态,积累丰富素材。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,才能在写作时熟练运用知识、驾驭文字,写出高质量文字。

现场同学提问一:“面对危险时新闻工作者应秉持怎样的操守”

现场同学提问二:“采访对象不配合时该如何开展采访”

现场同学提问三:“如何提升文学素养并写出高质量文字”

江老师与现场同学交流

最后,王敏老师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与感受。他认为,江老师的精彩讲座既富有理论高度,又充满人文温度,为新闻学子提供宝贵的思想启迪。他特别强调,江老师通过多个生动的新闻实践案例,深刻诠释了新闻工作者的多重担当:《东方风来满眼春》的报道经历展现了把握时代脉搏的政治智慧,体现了“政治家办报”意识;汶川地震报道与《饥饿的苏丹》《奥玛依拉的痛苦》等案例共同揭示了新闻伦理抉择的深层困境;“信义兄弟”报道彰显了道德担当的现实意义,也讽刺了现在部分新闻从业者为一己私利搞新闻寻租、有偿报道、损害新闻媒体公信力的行为;1998抗洪报道和战地采访的案例,生动展现了风险来临时所需的人民立场、勇气担当、新闻理想。那些在洪水中坚守的记者身影,成为新闻人职业精神的永恒写照。王敏老师总结道,这些案例不是简单的标准答案,而是激发持续伦理思考的起点,并鼓励同学们以这些案例为镜,在未来的新闻实践中不断思考、探索,做有思想、能担当、负责任的新闻人。

文  郑茜月

图 鲁思佳、康一帆

 

 

本网版权与免责声明:

①凡本网注明“本文章(新闻)来自:SJC”的作品,版权均属于本网,如需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,请在使用时注明“来源:hahabet()”。

②凡本网注明“本文章(新闻)来自:XXX(非本网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